关于上课的一些事
我数学物理基础最差,因为比较笨,搞不懂那么多灵活的技巧性的问题,高考时候就是这两科丢分,本科时期就是这两科挂科,考研多亏没有这两个,要不我就狗带了。
研一阶段,我是很害怕数值分析和多元统计的,倒是对C++我很喜欢,因为本科时候必修课学过C,选修课学过C++,此外编程啊计算机相关的内容,都是确定性特别强的,会了就是会了,不会就是不会,通常咱们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中,不会有那种特别需要技巧性的东西。这就适合我这种笨人。
然而后来我才发现,其实数值分析反而不太难,毕竟都是几百年前大明朝大清朝时代的那些个老外弄的,无非是按照某些固定步骤进行计算,趋近于某个值的时候就当做满意了之类的。所以学得也不太吃力。刚开课的时候我问过教数值分析的高老师,怎么才能学会呢?他说你把所有题都做一遍就会了。然后我就信了,就真的把教材上面所有题目都做了一遍。事实证明这个确实有效,因为大概做完了之后,我就发现这些题目其实都无非就是改改数字和形式,本质上问的东西没差太多。
让我有了更多思考的还是C++。当然这个不仅仅是因为课堂上柯老师特别认真负责讲解得详细深入。而是我开始问自己,学这个编程语言要有什么用处呢?我陆续跟身边的一些同学谈论起这个话题,然而得到的答案大部分都是:没什么用。这让我很不甘心,我觉得这个时代计算机是最广泛应用的日常工具之一,甚至淘汰掉了纸笔,那么与之相关的技能必然不应该是无用的。
仔细一想,我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自己如果不喜欢某个学科,往往是因为早期吃了点苦头,学得吃力,然后又心里面不愿意去承认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或者不够聪明,所以就给自己找借口说自己不喜欢这个科目。比如我对数学和物理一直都是这样的态度。而如果突然发现有的内容还是能学会能掌握的,就开始觉得也不是那么可怕了。比如我对数值分析就是从最开始的恐惧到最后的习以为常。
这种状况会形成一个循环,可以是越来越逃避越来越抵触,比如觉得什么模拟啊哪有什么用啊,什么大地构造啊好复杂扯得什么鬼啊;也可能是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乐在其中,比如想探索一下平时自己做的事情有哪些能用计算机编程来进行简化,或者又想看看能不能从经典文章中抽离出各种计算步骤甚至数学模型等等。
所以研一的生活结束之后,我克服了对数学的恐惧,培养了对编程的兴趣。而我的一位很要好的同学,因为极度痛恨C++而导致长期无法通过此课程的考核,最终似乎是肄业了。
这让我有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如果在某个时刻,你开始告诉自己说自己不喜欢某一个科目,我觉得,可能就得仔细反思一下了。因为其实很可能还是因为不够努力或者不够聪明。
不够努力这个事情我觉得好解决,就努力就行了。但现实是残酷的,我的师弟小丁曾经比我还重,他努力减肥就比我瘦好多成了一枚大帅哥。像他这样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那种人,我坚信他的努力能力是很赞的。而另外有的其他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就是每天经常在看各种言情剧,也经常说自己要学英语看文章来崛起,但是几年来他还是看言情剧的状态更多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够努力就去努力是很没用的一句话,能做到去努力,可能需要客服很多障碍,比如习惯,安逸的舒适区等等,挺不容易的。
另外一个就悲催了,不够聪明怎么办?我多次遇到过这个问题,有时候那些个数学问题我就是不懂啊不懂啊,然后我就愤怒,对自己这么笨很生气,我就摔键盘摔鼠标。摔坏了之后我媳妇给我买了新鼠标,并且告诉我不要这样了。后来我买了个打拳击的不倒翁,每次遇到了算法不会写或者功能不会实现,我就打他几下发泄一下,然后接着啃。当然了,我也不是一直在憋着,憋了半天弄不明白,我就会四处找那些比我聪明而又比我有经验的高人。这些高人可以是我的老师们,也可以是各种后来居上的师弟,因为年轻人里面更容易藏龙卧虎。所以我对不够聪明的解决有两个思路,要么自己硬抗,要么找人帮忙。
然而几年前的时候,我就基本上完了读书生涯中的全部课程了。那时候我才发现,有课上的日子是幸福的。因为所有要学的东西都有人探索过来,并且总结了非常详细的经验来分享和讲解给大家。而从那时起,我要面对的未知内容往往都是散乱零碎的,甚至没有人去认真当回事对待过的,甚至是没有被关注过的学科之间的弱交叉点。一切都需要自己摸索,零星能搜索到的几篇文献也不一定是引导还是误导。感觉就像是身处爆表的雾霾当中。
啊,我又扯了很远很多很乱,然后不好收尾了。 结尾自然还是总结一下了。我的建议就是:选课要清醒,不要畏难而逃避;上课要认真,因为你交了学费吖;然后学了就尽量尽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程度,这样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开发自己的潜能。如果怕困难又不愿意努力,你应该换一件事情去做。